产品列表PRODUCTS LIST
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,技术迭代的步伐不断加快,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核心动力。如今的农业已从过去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,发展成为精准可控的现代农业,物联网在此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一、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概述
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通过传感器、互联网以及无线通信等技术进行信息传输和处理的新型技术,能够通过多种传感器及设备进行数据收集,并以互联网为媒介来传输、分析和处理大量数据,实现任意时间或地点下的物与物、物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管控监制,从而达到信息监控、数据识别、追踪管控的目的。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即通过连接各种传感器和设备,实现农田实时数据的收集和传输。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落地,依赖“三层架构” 的协同:
感知层:通过各类农业专用传感器,实时采集农田环境、作物状态、水分消耗数据;
传输层:利用低功耗广域网,将感知数据低成本、长距离传输至云端平台;
应用层:通过大数据分析、AI 决策模型,为农户提供 “监测—预警—控制”全流程服务,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、自动化。
二、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
(一)环境监测
在农业生产过程中,物联网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温室和农田,实时采集农业环境的信息。这些多类型的传感器如同监测的“眼睛”和“触角”,及时捕捉环境中的各种因素,例如土壤酸碱度、土壤养分含量(包含氮磷钾等因素),以及空气中的温湿度、光照、二氧化碳浓度等气候因子,构建起农田环境网络,综合全面地反映当前的农作物的种植环境。
(二)病虫害预防
物联网通过 “环境预警 + 图像识别” 双模式构建病虫害防控体系。一方面,环境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、二氧化碳浓度等易诱发病虫害的指标,当数据超出安全阈值时,云平台立即推送预警信息,指导农户调整环境参数;另一方面,田间高清摄像头或无人机可定期采集作物图像,结合 AI 图像识别技术,可识别蚜虫、白粉病等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范围,及早进行预防。
(三)作物生长状态测量
通过在田间与温室安装叶绿素荧光传感器、茎秆直径测量仪、果树体积扫描设备等,无需破坏作物即可获得相关数据——作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、茎秆的生长发育情况(如粗度、高度)、果实的生长速度和大小等作物生长指标,实现从“经验判断”到“数据量化”的生长管理升级。
这些数据能够反映作物的健康状况和生长趋势,当相关指标出现异常时,云平台通过对比正常生长模型和历史数据,能够及时发出预警,指导农户提前采取防治措施,避免损失。
此外,平台还可根据生长数据预测采收时间,帮助农户合理安排采摘、销售计划,提升作物品质与市场竞争力。
从环境监测的实时感知,到病虫害防控,再到作物生长状态的量化管理,物联网技术以 “三层架构”为支撑,重塑农业生产环节 ,帮助农户降本增效,让作物品质与产量实现双重提升。这种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,不仅是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抓手,更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,为解决 “怎样种好地” 的时代命题提供了可行路径。